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椎体软骨终板分为骨性终板和软骨终板,其作用非常重要,对维持脊柱的整体以及椎间盘的功能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终板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特性的改变容易引起椎间盘退变相关疾病[1~3]。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信号改变被称为Modic改变,其发生率正常人群中为6%,腰背痛人群中为40%[4],Modic改变在中年会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DM)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因腰腿痛至我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并满足入选标准的390例50~60岁患者,详细记录患者DM病史,其中非DM患者123例(非DM组)、血糖控制较好患者140例(A组),血糖控制较差DM患者127例(B组);A组中DM≤10年68例(A1组),DM10年72例(A2组);B组中DM≤10年60例(B1组),DM10年67例(B2组)。用Pfirrmann评分系统对各组患者各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评分,用SPSS 19.0统计分析DM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各组资料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各组间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L1/2~L5/S1每节段上,A1组Pfirrmann评分与非DM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2、B1及B2组的Pfirrmann评分显著高于非DM组(P0.05)。A2、B2组Pfirrmann评分显著较A1、B1组高(P0.05);B1、B2组Pfirrmann评分均较A1、A2组高(P0.05)。在A、B组中,L1/2~L5/S1每一节段上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M病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 :DM10年及血糖控制不良是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M病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连续2节段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2011年8月收治连续2节段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48例,26例行ACDF术,22例行ACCF术,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患者获随访16~58个月。两组间比较术后住院时间、JOA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融合率及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节段高度丢失及Cobb角丢失比较,ACCF组多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CDF和ACCF治疗连续2节段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ACDF较ACCF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更好地恢复和维持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及前凸角度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制一种简便、微创、针刺深度可控的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的造模器械。方法 :自行设计一种新型针刺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的造模器械,由C型套环和针筒两部分构成。取3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针刺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将造模器械的C型套环套在鼠尾上,用21G针对针刺组的大鼠尾椎Co6/7、Co8/9椎间盘分别行横贯(10mm)和半横贯穿刺(5mm);对照组大鼠尾椎无任何处理。造模前和造模后4周时对两组大鼠的尾部行X线片和MRI检查,在X线片上测量椎间盘高度,计算目标椎间盘高度指数(DHI)比;在MRI T2像上采用Pfirrmann评分评价目标椎间盘退变情况。再处死大鼠取目标椎间盘固定切片后行番红O染色,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对非针刺节段尾椎间盘内注射造影剂(碘海醇)后,X线下显影并用针抽吸髓核组织。结果:造模过程中大鼠无死亡,术后无感染等并发症。向大鼠椎间盘注射碘海醇后造影显影良好,可以抽取一定量的髓核组织。造模后4周,针刺组Co6/7和Co8/9的DHI比分别为0.65±0.07和0.73±0.09、Pfirrmann退变评分分别为4.3±0.82和3.5±0.71分,对照组分别为0.98±0.02和0.97±0.02、1.1±0.32分和1.1±0.32分,两组同节段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两个节段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两个节段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番红O染色针刺组Co6/7髓核消失,与纤维环界限不清,终板骨化;针刺组Co8/9穿刺侧髓核和纤维结构紊乱,另一侧髓核与纤维环较完整;对照组Co6/7和Co8/9髓核、纤维环和终板形状完整,结构清晰。结论:造模器械穿刺可以成功建立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且横贯穿刺较半横贯穿刺椎间盘退变重;利用该造模器械可以向椎间盘内注射造影剂或药物,抽取髓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正常成年人头部直立主动旋转过程中C_1相对于C-2的运动特征。方法纳入健康成年志愿者20名,志愿者坐于(标准坐姿)双平面X线投射系统内,并指导其持续主动旋转头颈部以进行动态测试。收集9个动态测试的反射标记数据和双平面X线片,其中屈曲伸展、横向弯曲、轴向旋转各3个。将志愿者的CT影像重建造模,采用跟踪技术记录C_1、C_2椎体的运动。结果 C-(1、2)旋转与头部旋转呈线性相关,旋转中间线在头部旋转大约30°处变为非线性。在头部轴向旋转过程中,C_1相对于C_2的最大轴向旋转角度为22.4°~47.5°(36.8±6.7)°;同时也观察到C1相对于C2的耦合旋转运动,屈伸3.6°~28.4°(7.8±4.8)°,横向弯曲3.0°~17.7°(9.8±3.8)°。C-1相对于C_2也发生平移,在椎体内侧从左往右平移3.8~12.0(7.8±1.5)mm,上下平移0.6~4.6(2.2±1.2)mm,前后平移1.4~5.5(3.3±1.0)mm。结论寰枢椎失稳在静态影像学成像中容易被忽视,应用跟踪技术在头部直立主动旋转过程中可以明确寰枢椎三维运动学特征,有利于诊断寰枕关节动态不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对4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导航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微创TLIF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的VAS和ODI评分,并将经皮钉侧和开放置钉侧进行配伍对照比较.结果 平均出血量为(420±45) mL;术前VAS评分为(6.85±1.03),术后1月VAS评分为(1.88±0.79);术前ODI评分为(31.6±3.05),术后1月ODI评分为(43.1±3.23).配伍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经皮钉组A级101枚、B级9枚、C级2枚,开放置钉组A级86枚、B级21枚、C级4枚、D级1枚.经皮钉组平均置钉时间为(11.25±4.33) min,透视次数为(2.73±0.42)次,开放置钉组平均置钉时间为(15.43±5.65) min,透视次数为(4.12±0.8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微创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果显著,导航辅助下经皮钉组置钉术的准确度优于开放置钉组,透视次数和置钉时间均少于开放组.  相似文献   
7.
正椎间盘退变是指椎间盘自然老化、退化的生理病理过程,它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可引起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骨赘形成,导致腰腿痛、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或脊髓压迫。对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柱疾患可采用保守或手术治疗。脊柱融合术是目前治疗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相关疾病的"金标准",但  相似文献   
8.
正据报道,成人寰椎骨折占颈椎损伤的2%~13%,占全部脊柱损伤的1%~2%,多由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伤、跳水等引起~([1])。寰椎骨折伴寰椎横韧带断裂为不稳定性寰椎骨折,可造成脊髓、椎动脉等进一步受损,因此尽早恢复枕颈部解剖结构及颈椎稳定性十分重要。目前针对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治疗尚无统一标准。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持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伤椎交叉置钉治疗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骨科因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伤椎交叉置钉的非减压融合手术患者39例。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32~55岁,平均42.2岁;随访13~21个月,平均14.6个月。通过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参数:伤椎前缘高度H1和H2,腰椎前凸角(LL);记录手术前后VAS评分和伤残ODI指数,分析比较各时间节点参数变化。结果第一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15.3±1.3)mm增至术后1周(24.7±1.5)mm(P=0.000),末次随访时(24.5±1.9)mm(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330)。第二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15.4±1.0)mm增至术后1周(25.5±1.8)mm(P=0.000),末次随访时(25.4±1.5)mm(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676);腰椎前凸角LL由术前37.1°±2.2°增至术后1周46.1°±2.2°(P=0.000);末次随访时45.6°±2.5°(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172)。VAS评分由术前(6.9±1.1)分降至术后1周(3.5±0.5)分(P=0.000);末次随访时(2.2±0.6)分(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000)。ODI由术后1周(26.1±2.8)%降至末次随访(14.5±1.3)%(P=0.000)。结论伤椎单边交叉置钉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和腰椎曲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58例因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的病史及随访资料,以是否并发脑脊液漏将患者分为两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有无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既往手术史、病程、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数、最低手术节段及术中有无调整螺钉位置。将上述可能与并发脑脊液漏相关的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关系。结果:758例患者中99例并发脑脊液漏,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13.1%(99/758),首次手术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10.3%(66/638),翻修手术为27.5%(33/120)。99例并发脑脊液漏患者中,45例术中即发现硬膜损伤或脑脊液漏,54例(54.5%)为迟发性脑脊液漏,术中未发现硬膜损伤或脑脊液漏,迟发性脑脊液漏出现时间为术后1~9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年龄、吸烟、病程、翻修手术、手术节段数、最低手术节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153, 95% CI=1.045-4.433)、吸烟(OR=1.615,95% CI=1.015-2.572)、翻修手术(OR=3.386,95% CI=2.047-5.603)、手术的节段数(OR=2.503,95% CI=1.580-3.966)及最低手术节段(OR=2.391,95% CI=1.085-5.269)是并发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吸烟、翻修手术、手术的节段数及最低手术节段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并发脑脊液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